
大鹿島,甲午海戰無字碑
八月十九日,海軍大連艦艇學院艦艇航通指揮專業大二學生董雨宣,在鄧世昌塑像前仰望英雄。本報記者于力攝
空中俯瞰大鹿島。(受訪者供圖)
8月19日,大鹿島村92 歲村民陶永清介紹甲午黃海海戰的情景。本報記者于力攝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于力
這是時隔130年的凝視。
坐落在大鹿島鄧世昌廣場中心的鄧世昌塑像,威武高大,左手按刀,右手緊握望遠鏡,威嚴目光遠眺大海,依然是“鼓輪怒駛”的氣概。
8月19日,19歲的董雨宣身著“?;晟馈?,雙手緊貼褲線自然下垂,筆直站在鄧世昌塑像前,抬頭仰望英雄,目光炯炯。
“吾輩從軍為國,早置生死于度外,如今之事,有死而已!”距離鄧世昌塑像10余海里處,是他指揮“致遠”艦冒著炮火沖向敵艦被擊沉的地方,那是一段甲午壯士用鮮血染紅的歷史;出生在大鹿島的董雨宣,如今是海軍大連艦艇學院艦艇航通指揮專業大二學生,聽著甲午故事長大的他,高考的唯一志愿就是報考海軍大連艦艇學院,那里有他的夢想。
位于遼東半島東端、黃海北疆的大鹿島隸屬于丹東東港市孤山鎮,1894年9月17日,震驚世界的中日甲午黃海海戰就爆發在大鹿島附近的海面上。
130年過去了,海風早已吹散了海戰的硝煙,海浪也早已撲滅了熊熊的戰火,但是在大鹿島人的心中,甲午黃海海戰是永遠抹不掉的記憶。在西山山頭,聽90歲老人講老一輩流傳下來的海戰的壯烈場面,在鄧世昌墓碑前,聽村干部講打撈甲午烈士的遺骸為英雄樹碑立傳,在鄧世昌塑像前,聽青年學生立志報國的誓言……
見證黃海大戰的大鹿島,是一部打開的歷史教科書,是一艘永不沉沒的“致遠”艦,是一座銘刻著那一頁悲壯歷史的無字碑。130年來,大鹿島始終在不斷地詠誦著海戰中800余名甲午英烈的名字:鄧世昌、林永升、黃建勛、林履中……
層層疊疊的礁石,每一塊都有甲午的故事
8月19日上午,陽光明媚,站在大鹿島西山頭陶家小院,向南舉目望去,寬闊的海面盡收眼底。陶氏家族是從山東移民到大鹿島的第三個家族,幾代人一直居住在這里。92歲的陶永清至今還清晰地記得,他的五太爺是一個喜歡講故事的人,經常在這里指著遠處大海向他講很多年前那一天發生的事。
“從中午打到晚上,海上到處都是濃煙,一陣陣的大炮聲,站在山上都能聞到一股硫黃味?!碧沼狼寤貞浾f,五太爺告訴他村里的人還救了好多漂浮到岸邊的水兵,當時他們雖然不知道這些人是誰,卻聽到了一口熟悉的山東話。
陶永清一直念念不忘“那一天”在家門口發生的事,歷史學者是這樣描述的:黃海海戰是中日雙方海軍的主力決戰,其規模之巨大,戰斗之激烈,時間之持久,在世界近代海戰史上是罕見的。在這次海戰中,北洋艦隊以弱敵強,鏖戰近5個小時,重創日艦多艘,將日本艦隊擊退,使其受到一次沉重打擊。中國廣大海軍將士不屈不撓、視死如歸的愛國主義精神將永遠彪炳史冊。但是,北洋艦隊卻有“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四艘戰艦在海戰中或沉或焚,而且犧牲了600多名官兵,其中包括像鄧世昌、林永升這樣優秀的愛國海軍將領,損失不可謂不重。(戚其章著《甲午戰爭史》上海出版社出版)
事實上,發生在大鹿島西南海域的這場海戰,當時除了幾艘英法軍艦在戰場外作壁上觀火,現場僅有的目擊者,只有大鹿島的村民。據大鹿島老人介紹,當時大鹿島住戶僅40多家,200多口人,他們是目睹這次海戰全部的中國人。
雖然當年目睹海戰的人們如今都不在人世了,然而,他們的后代始終沒有忘記老人們一輩接一輩曾經講述過的海戰故事。
在村里做了多年文書的李生世,曾有意搜集那些留存在老人記憶里的甲午故事,一直想寫一本大鹿島和甲午海戰的書。
“海戰后就有尸骸不斷漂到岸邊,都穿著軍服,東山根底下,尸體漂得多,西口也漂得多,有100多,村里的耆老帶村民把這些尸骸收集起來,選個高地立了墳頭?!?/p>
73歲的張吉順是島上第一個開民宿的,20世紀70年代,他當時在村供銷社上班,他回憶說,當時漁民在海上作業時,網上來一個很重的異物,拖出水面后看到是一只千余斤的大鐵錨,就把它當廢鐵交給供銷社,“我當時發現這個錨是平頭的,不像我們常用的錨,現在想想那一定是艦上炸掉的鐵錨,可惜后來不知去向了?!?/p>
丹東檔案館副研究員遲立安認為,大鹿島村民不僅見證了黃海大戰,還挺身而出積極參與救援,在黃海海戰中起到了戰時基地和收容落水北洋將士的重要作用。
《丹東日報》1984年9月16日3版刊登的《甲午戰爭中的大鹿島》這篇文章披露了這樣一段鮮為人知的事實:
在戰斗中,“來遠”“靖遠”艦受傷,先后駛入大鹿島東口外進行戰時搶修,大鹿島的居民則涌上東山頭,劃小船登艦幫助。這兩艘戰艦一直堅持到最后,并返航旅順。
研究甲午戰爭的學者、福建船政文化研究院特邀研究員王國平,發現一份記錄甲午之戰資料的《甲午日記》,該日記自1928年12月1日至1929年2月9日在北平的《北平朝報》第五版連載,共刊出47期。黃海海戰中,北洋海軍四艘軍艦戰沉,其中“致遠”“超勇”“揚威”三艘沉沒在大鹿島海域,除與艦同沉外,另有部分官兵浮水獲救,該日記清楚地記錄了在大鹿島上岸的北洋海軍將士受到大鹿島漁民慷慨施救的情景,翔實具體,生動感人:
“至吾儕前后獲救登岸者,統計二百五十三人,大都皆衣履浸濕,號腹難堪。幸島內居民,垂念食毛踐土之義,重視捐軀殺敵之人,推食食之,解衣衣之,恩之厚,澤至深,昔韓信一飯之惠,報以千金,我等應如何感報耶?島內民人,男耕女織,風俗醇樸,有二耆老相告曰:汝眾為國效勞,殺敵捐軀,至可敬也,如不嫌敝島荒僻,資糧粗惡,請暫住三宿,蓄養精神,再為啟程,遵陸赴旅……吁!好行其德,不謂于此僻島中亦可遘也?!?/p>
丹東當地的一位詩人曾為大鹿島寫下這樣的詩句:目睹那場驚世的戰爭,歷史老人——大鹿島,層層疊疊的巖石,隨意地敲打一塊,就會攥一把濃縮的甲午故事。
是鄧世昌,也是八百殉國壯士
地處大鹿島東山北坡的甲午英烈陵園,正中間是2米高0.6米寬的墓碑,上書四個大字“鄧世昌墓”,墓碑后面背景墻上“甲午英烈永垂不朽”八個字格外醒目,墓碑的左側立有兩塊方正的墓碑,均刻有“甲午海戰無名將士墓”。
8月19日下午,73歲的于生春不顧腿部關節疼痛,執意要陪記者一同登上104級花崗石臺階的甲午英烈陵園,這里有他難忘的記憶,時任村黨支部副書記的于生春親身參與墓碑遷移及陵園建設全過程。
“鄧世昌的墓地確實單獨埋著一具遺骸,那是1938年從沉入海底的‘致遠’艦上打撈上來的,無名將士墓則是海戰后大鹿島村民自發地將漂浮到海灘的百余具將士遺骸收集安葬起來?!庇谏褐钢贡f,當時他們都被安葬在島內東口啞巴塋溝,1985年丹東市文物普查時,認定為甲午海戰北洋海軍陣亡將士墓葬,同年將兩處遺骨遷到這個地方,并重建了墓地,經過不斷修繕開辟為甲午英烈陵園。
掩埋在鄧世昌墓碑下面的這具遺骸,一直存有爭議,大鹿島的村民堅持認為這就是鄧世昌的遺骸,文物部門則認為沒有足夠證據證明,但可認定是甲午英烈的遺骸。
1997年6月14日《丹東日報》頭版刊發的報道《大鹿島三老話沉船》翔實地披露了這具遺骸發現的過程。退休后致力于研究丹東地方歷史的作者尹璐介紹說:“這是一段非常珍貴的口述歷史?!?/p>
1937年,出于戰爭的需要,日本專門派船到大鹿島海域打撈甲午沉艦上的鐵件。三老之一的李桂斌當年24歲,也在其中謀個差事,叫“二車”,主要是給潛水員打氣加壓。
李桂斌介紹說,1937年到1938年兩年,除了冬天,刮風和下雨天氣,拆船的船每天都出海,潛水員將炸藥袋夾到艦身上,通電引爆將艦上的鋼板炸開,然后弄到船上,運到大鹿島,隔幾天便裝到另一個船上,取道大連運回日本。
“日本人拆的主要就是‘致遠’艦,潛水員把艦牌撈上來時,還仔細地看看,牌為鋼質,圓形,直徑約0.3米,雖然生銹了,但是上面的‘致遠’兩字卻很清楚?!?/p>
另一位老人李桂仁回憶說,最讓他難以忘懷的是,1938年他的父親安葬“致遠”艦壯士遺骨的事。當時日本人雇的中國潛水員叫王緒年,他在水下拆船時,發現一個封閉的官艙里面有一具人骨,骨架完整坐在龍椅上。炸藥在炸鋼板時,艙門震開,骨架坍塌。此后他將遺骨打撈出來?!拔腋赣H找了4個人,將遺骨裝進特制的小棺材,抬到島上一個名叫啞巴塋的山坡上安葬,安葬儀式特別正式和隆重,擺了香案,供了饅頭,島上有100多人前去憑吊?!?/p>
76歲的于永令當時接受采訪時耳不聾眼不花,腦袋不糊涂,60年前的事情在他的記憶里猶如昨天一樣清晰。一次偶然的機會,于永令和住在島上的王緒年成為朋友,根據王緒年的描述,于永令始終認為王緒年打撈出來的就是鄧世昌的遺骨。理由有二,一是遺骨是在指揮艙里發現的,除了鄧世昌,誰又能端坐于指揮艙呢,二是鄧世昌事先曾發誓“闔船俱沒,義不獨生”,“致遠”艦中魚雷迅速沉沒,抱著與戰艦同生死決心的鄧世昌不可能離開艦船蹈海而死。
“這個說法雖然有爭議,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大鹿島的村民堅信葬在島上的就是鄧世昌的遺骨?!币椿貞浾f,從此,大鹿島的老輩人都把啞巴塋的這座墳地當作鄧世昌的,清明他們來給鄧大人燒紙,正月十五,他們來給鄧大人送燈。
“1985年遷移墓地的時候,我特意從家里找了幾塊木板,讓村里的木匠李永太做了80公分長的棺材,將遺骨放到里面又刷了紅漆,蓋上紅布,在鞭炮聲中,帶領眾鄉親將鄧大人的遺骨遷移到這里?!被貞涍@段往事,于生春依然歷歷在目,眼里噙著淚花。
對于這段歷史,當地作家岳長貴在1994年8月發表的《不沉的致遠艦》這篇文章中寫道:對這具尸骨的真偽,直到今天仍有爭議:有說是鄧世昌的,也有說是林永升的,也有說是無名的,但既然是從甲午沉艦上移來的,當然就是鄧世昌、林永升式的甲午壯士。他們的價值在于在神州大地祭起民族招魂之幡,用自己的血肉為中華民族筑起新的長城,證明這個民族是不可征服的。
1996年,大鹿島中日甲午黃海大海戰古戰場,連同島上的甲午英烈陵園、鄧世昌雕塑廣場被確定為“國家級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5年5月被命名為“遼寧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7年4月被遼寧省人民政府命名為“遼寧省國防教育基地”。
尋找,從未停止過
2015年10月5日新華社的一則報道披露了當時打撈“致遠”艦的經過: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丹東一號”沉船發掘領隊周春水告訴記者,經過近兩個月的水下考古調查,考古人員目前已經打撈發現100多件文物,從打撈起的文物可以斷定,“丹東一號”沉船就是甲午海戰“致遠”艦。
周春水說,目前已發現的文物中,一組上面寫有繁體“致遠”字樣的瓷器碎片,是“丹東一號”實為甲午海戰“致遠”艦的最直觀證據。
這艘沉沒戰艦發現于丹東港的西南方向10海里處,所處海底深度大概在18米到23米之間。沉船絕大部分深埋于沙下,整個船體外輪廓形態保存尚可,但艙中損傷較大,雜亂分布較多碎木板、鐵板和機器零件等物品,并發現多處火燒跡象,調查中還發現炮、子彈等武器彈藥殘件,伴有大量鉚釘鐵甲板、木質船材等遺物。
近代史專家、中國中日關系史學會理事關捷教授說:“打撈‘致遠’艦,打撈起的是一段歷史,一種民族的精神?!?/p>
丹東檔案館副研究員遲立安,在他裝滿書籍的工作室內向記者介紹了近年來尋找、打撈“致遠”艦的過程。
“鄧世昌與‘致遠’艦一直是大鹿島或者說是丹東人的歷史心結,尋找‘致遠’艦成為這里人們的共同夙愿?!边t立安說,1985年丹東市政府向國家旅游局表達尋找‘致遠’艦的意愿后,國家旅游局很快撥下???,支持丹東市政府探摸‘致遠’艦。1986年5月8日,旅順海軍基地某部防險救生船大隊,應邀派出兩艘艦艇組成編隊,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在大鹿島海域疑似‘致遠’艦沉沒區進行拉網式探摸,歷時15天的探摸,無果而終。
時隔12年后的1997年春,國家打撈“致遠”艦籌備辦公室成立,并組成了現場打撈指揮部進駐大鹿島,這次打撈大大激發了大鹿島人的熱情。
1997年9月8日《丹東日報》在一版刊發一則消息《大鹿島村積極支持國家打撈“致遠”艦》描繪了當時的情景:
今年4月底,國家文物局所屬打撈致遠艦領導小組進駐大鹿島。為積極支持這一重要工作,村里抽出一名主要干部任打撈副總指揮,派兩名經驗豐富的漁民為向導,每天跟船出海作業。村里無償支援兩艘80馬力的漁船,一臺30千瓦的發電機組。兩噸重的發電機組,靠20多個漁民手抬肩扛運到碼頭,很多漁民紛紛提供信息查找線索。
81歲的老漁民李桂斌是“致遠”艦沉艦方位的知情人,盡管已經80多歲了,拄著拐棍依然起早貪黑跟船出?!,F場打撈總指揮張智魁說:“漁民和我們的隊伍一樣要人出人,要物出物?!?/p>
七月盛夏,打撈船在海上一干就是一天,副總指揮于生春說,今天早上3點多就出海,在海上作業十幾個小時是常事,打撈“致遠”艦是鹿島人多年的愿望。
這次活動東港市甚至組織了聲勢浩大的市民捐款活動,歷時半年,依然沒有結果。
大鹿島人沒有氣餒,丹東人沒有放棄。2013年當地港口企業在施工過程中發現疑似“致遠”艦的線索,2014年,國家文物局聞訊派人進行探摸,考古人員在水下打撈起這艘沉船的第一塊殘片,讓這艘沉船的身份漸漸浮出水面。初步探明這艘沉船為中日甲午海戰沉沒戰艦,考古人員將其命名為“丹東一號”。
2015年8月1日,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遼寧省考古研究所聯合組成工作組,正式啟動“丹東一號”沉船水下考古調查工作,經過兩個月的探摸,發掘并搜集大量沉船遺物,經鑒定這條沉船確實是“致遠”艦。
當年北洋水師沉沒的四艘戰艦,“超勇”艦和“揚威”艦離大鹿島最近,不到10海里。2021年8月根據大鹿島提供的疑似北洋海軍另一艘沉艦信息,國家文物局水下考古隊又進駐大鹿島進行探摸活動。
8月12日下午,隊長周春水帶領隊員著裝整齊,前往大鹿島英烈陵園進行祭奠活動,經過多次下水探摸,確定這艘沉船就是“超勇”艦,考古隊員發現艦上的主炮竟然完好無損,這是目前僅存的一門北洋海軍的艦炮。
尋找,一直在繼續。
從來不會忘記,也永遠不會忘記
“一頁沉重的歷史,記載著一個悲壯的故事,鐵甲與熱血鑄造著民族錚骨,大海和長夜激蕩著忠魂浩氣,歷史不會忘記海戰風云,中華民族將記住1894?!?/p>
這是電影《甲午風云》鄧世昌的扮演者、著名演員李默然在大鹿島海祭晚會上即席朗誦的肺腑之言。1994年7月26日,在紀念甲午戰爭100周年之際,李默然來到大鹿島,大鹿島人把心中的“鄧世昌”圍得水泄不通,李默然感慨萬千。
這一天,島上千余名漁民和幾百名來自海內外的賓客,白天到鄧世昌塑像和無名烈士墓前鞠躬致哀,獻花悼念;晚上,在島前的沙灘上點燃起象征甲午戰爭100周年的100支蠟燭,面向海戰古戰場,舉行了莊嚴隆重的祭海儀式。1000多人在同一時間深深鞠躬。
鄧世昌塑像前,有一對鬢發花白的夫婦時而虔誠叩首,時而記載碑文,時而拍照,這是東港早年移居韓國的孫先生夫妻兩人,此番回鄉省親,特地來大鹿島祭奠,他無償捐款20萬元,作為東港市今后考入大專院校的學生的獎勵基金。一位天津的留日女大學生來到大鹿島,她把精心制作的那朵綻放著100片花瓣的祭花恭恭敬敬放到鄧世昌的塑像前,連續三鞠躬。
2004年甲午戰爭110周年,大鹿島人向游船上的游客每人贈送一只瓶子,讓游客趴在船邊親手打上來一桶海水,灌在瓶子里,這是一只特制的瓶子,上面刻著兩行字:“勿忘國恥,牢記甲午!”這是古戰場送給游客的紀念品,里面裝的是甲午魂。
當地作家岳長貴在9月16日這天發長文悼念甲午將士:遙望古戰場,滿目是黃色的大海和藍色的天空。我想,“致遠”艦沉沒前的最后一分鐘,將士們一定會在硝煙烈火中,用最后的目光與他們匆匆訣別吧。如今,陽光和海風從這里穿過,深情地撫慰著海底的亡靈。
2014年7月29日,大鹿島人在昔日古戰場海域舉辦“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甲午戰爭120周年甲午后人海上公祭”活動。
當日上午,大鹿島村出動10艘大船,當船隊駛抵甲午海戰的海域時,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第五代孫丁昌明代表北洋將士后人向大海鞠躬并致祭辭:“登鹿島而遠眺,猶見艨艟激戰,臨黃海而俯察,仍覺硝煙未散?!比藗儗懹凶匪寂c感言的信箋裝入漂流瓶,連同黃白相間的菊花撒向大海。
“黃海大戰,800余名壯士殉國,我們想要在島內為他們建一個昭忠祠?!秉S海海戰130周年紀念日到來之際,大鹿島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張宗義有很多想法,還要在西口山包上做個憑吊亭,從那可以遙望整個西南海域古戰場,再建一個鄧世昌紀念館……“黃海海戰是歷史留給大鹿島人的一份特殊的遺產,我們要一代一代傳承下去?!?/p>